
徐悲鸿
(1895-1953年),汉族,原名徐寿康,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
中国现代画家、美术教育家。曾留学法国学西画,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,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、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。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。擅长人物、走兽、花鸟,主张现实主义,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,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,作画主张光线、造型,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、骨骼的准确把握,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,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,与张书旗、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“金陵三杰”。所作国画彩墨浑成,尤以奔马享名于世。
七月十九曰,徐悲鸿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,原名寿康。祖父名砚耕,父徐达章是当地著名书画家。
赴上海,以画插图和广告维持生活,并开始卖画。
后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文。
得明智大学酬稿,东渡日本研习美术。
赴北京,与陈师曾等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。
在蔡元培、傅增湘的帮助下,获得赴法留学的公费。
途径英国,参观了大英博物馆。
五月中旬到达法国巴黎,后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。
国内政局动荡,断绝学费。徐悲鸿赴德国柏林,问学于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。
赴新加坡,为侨界领袖陈嘉庚及其创办的厦门大学作画。
重返欧洲,深入对全欧艺术的研究。先后赴比利时、瑞士、意大利。
回到祖国,抵达上海,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(后改称中央大学)艺术系教授。
居南京丹凤街,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。
暑假赴福州,作油画《蔡公时被难图》。
年底,赴北平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。
赴天津南开大学讲学。
在法国国立外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绘画展。
随后,赴比利时举行个人画展,并游荷兰,访伦勃朗故居。
后赴意大利米兰举行中国绘画展览,并游历威尼斯、罗马等历史文化名城。
应德国柏林美术会邀请,到柏林和法兰克福举办徐悲鸿画展。
后赴苏联,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行中国近代画展。
带学生到浙江天目山写生,创作《天目山老殿》。
游四川峨眉山,创作《惟石岩岩》。
赴广西,创作了《漓江野渡》、《虎与兔》等画作。
登黄山(安徽省)天都绝顶。
再赴广西,居桂林、阳朔。
在香港、广州、长沙举行徐悲鸿画展。
从香港以为德籍夫人手中购回《八十七神仙卷》。
随中央大学迁至重庆。
赴新加坡举行徐悲鸿画展,将卖画收入全部捐献祖国灾民。
在印度国际大学和加尔各答举行徐悲鸿画展,与泰戈尔结下深厚的友谊。
由印度回国,途径槟城、怡保、吉隆坡(马拉西亚)等地,举办画展,并全部捐出用于抗战救灾。
从云南回国,在昆明举行画展,全部收入捐献劳军。
返重庆中央大学任教,居沙坪坝。
到达北平,就任北平艺专校长。
作为中国代表,出席在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。
赴山东省导沭整沂工程工地体验生活、收集素材。